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外资为何逐步撤离中国水泥市场

时间:2011-09-14 09:14:14  来源:湖北散装水泥信息网  作者:

    从2010年初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出售北京业务以来,之后四川双马收购了拉法基都江堰水泥业务,再到今年拉法基出售贵州业务……  

    2011年6月,华润水泥收购国际投资银行高盛旗下公司的蒙西水泥股权…… 

    2011年8月,台泥国际收购全球风投大鳄摩根大通旗下贵州德赛水泥……  

    这一系列重大涉及境外资本的收购案,都似乎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外资正在逐步退出中国水泥市场。 

    全身而退——高盛退出蒙西水泥 

    2011年6月29日,华南地区最大水泥商——华润水泥向高盛旗下公司收购位于内蒙古的蒙西水泥熟料及水泥项目的40.6%股份,总代价为15.631亿元人民币。卖方Panda Investments Ltd为高盛间接全资持有。 

    虽然华润水泥本次收购未取得控股,但是其权益产能因此增加了约600万吨。所有项目设计熟料年总生产能力1100万吨,水泥年产能1450万吨。按照公告显示的数据计算,到2011年底,华润大概能增加440万吨的熟料和600万吨的水泥产能。 

    据了解,高盛集团是集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等业务为一体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是华尔街上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之一。高盛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理念从来不缺乏,但是它更擅长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和发展。虽然它也有实体产业的经验,但是大而不精的弊端也是客观存在的。 

    至于本次高盛退出蒙西水泥,某行业人士指出:“高盛作为投资银行,本身并不是为了做水泥产业,而是纯粹的投资行为。中国水泥市场目前处于最景气的时候,所以高盛选择在这个时候退出。” 

    该人士认为中国水泥市场正处于景气阶段,此话暂不讨论,而高盛确实选择了撤离,作为资本运营的顶尖高手,退出蒙西水泥定有其原因的。 

    2005年中国水泥业成长迅猛,也就在此时,高盛开始在中国寻求水泥投资项目。这一年,高盛与蒙西水泥开始进行谈判。直到2006年7月,蒙西水泥为做大做强,才将40%股权转让给了高盛公司。

    蒙西水泥希望借助高盛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投资银行经验,扩大水泥产业规模,尽快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在海外实现上市融资。借助高盛,蒙西水泥确壮大了不少。 

    截至2010年底,蒙西水泥在内蒙古的熟料产能近800万吨,并横跨蒙东、蒙中、蒙西三大区域,是内蒙古地区最大、最有竞争优势的水泥集团,也成为众多欲在内蒙古市场发力的水泥大集团收购的首选目标。 

    不过,蒙西水泥的上市梦想一直未能如愿。业内人士认为,“一直无法上市,高盛的资本运作就无法进一步推进,只能选择退出”。由于冀东水泥、中国建材和华润水泥都希望并购蒙西水泥,高盛最终卖出了好价钱。 

    在高盛退出蒙西水泥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高盛在中国曾投资了两家水泥企业,除了蒙西水泥外,还有浙江的民营企业红狮控股集团公司。 

    2005年,高盛同时与蒙西水泥和红狮集团进行谈判。直到2007年8月30日,高盛才成功入股红狮集团,计划向红狮集团投资6亿元人民币,取得红狮集团25%的股权。 

    与蒙西水泥相比,红狮集团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国内做得最成功的民营水泥企业。不过,高盛投资红狮集团也是希望推动后者上市,但是截至目前也未能成功。而红狮集团也希望借此实现融资进行扩张。 

    另一方面,在高盛投资中国水泥企业之初,水泥企业上市还相对容易。但是随着2009年国务院将水泥列为九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水泥企业的上市和再融资计划受到限制,这让高盛的计划遇到阻碍。 

    业内专家表示,高盛一直在寻求机会退出。但是过去几年,中国水泥企业盈利状况普遍不好。直到去年四季度,经过多年的整合,在限电因素刺激下,水泥价格大幅上涨,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强,水泥股成为资本市场最受追捧的行业股之一,于此时高盛算是找到了退出的良机,也算是全身而退。 

    知难而退——摩根大通出售赛德 

    除了高盛以外,另一家投行摩根大通也计划退出中国水泥市场。 

    摩根大通的总部位于纽约,它为3000多万名消费者以及企业、机构和政府客户提供服务。该公司拥有7930亿美元资产,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是投资银行业务、金融服务、金融事务处理、投资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和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领导者。摩根大通为全球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由大通银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

    2007年,由摩根大通旗下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的赛德水泥,以投资生产水泥及相关产品为主业的投资旗舰,2009年在遵义投产一条生产线,目前还有3条在建线,分布在遵义和毕节,均为2500 t/d规模,熟料产能310万吨。 

    2011年08月05日,台泥国际宣布,收购全球风投大鳄摩根大通旗下赛德水泥(中国) 97.94%股权,将以现金1.3亿美元及发行4500万份认股权证方式支付。认股权证的每股认购价为每股6元,较昨日收市价溢价18%,最多可认购4500万股。 

    然而就在去年3月,摩根大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团队主管费利普•杰克逊称,摩根大通将“亚洲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机会基金”的近1/4,投资于中国贵州省赛德水泥和印度一家医院。本次对中国水泥业的投资,是其3年前布局的继续。 

    在2007年~2009年底间,赛德水泥(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投资,分别完成遵义赛德水泥、毕节赛德水泥、泸州赛德水泥等公司的登记注册工作。赛德水泥公司在西部的布局已经初步完成。 

    据了解,赛德水泥曾计划在2010年底,投资超过40亿元人民币,以实现水泥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目标,继而成为西南地区最先进和最大规模的水泥龙头企业。然而,这个计划最终却成泡影,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却是摩根大通出售了布局多年的贵州赛德水泥。 

    摩根大通退出西南水泥市场,出让贵州赛德水泥的原因,还得从根源上去找。起初,该风头巨鳄举巨资进入中国水泥市场,无外乎是看中贵州及西南地区的投资潜力,那时候该地区水泥企业还很少,产能更谈不上过剩。近短短两三年时间,由于盲目投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目前该地区水泥过剩状况堪称全国之最。自然,200多元一吨的水泥价格仍在持续,摩根大通可以说在这次投资上尝到了败绩,也只好知难而退。 

    收缩战线——拉法基中国前景不明 

    拉法基集团于1833年在法国成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在水泥、石膏板、骨料与混凝土分支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世界建材行业的领导者,其四个分支在业内均位处前列:水泥和屋面系统位居世界第一、混凝土与骨料位居世界第二、石膏建材位居世界第三。 

    拉法基集团于1994年进入中国,旗下拥有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上海拉法基石膏建材有限公司和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有限公司。业务涵盖水泥、石膏板、骨料和混凝土业务等。 

    2003年,中国国内刮起水泥热潮,拉法基并没有为轰轰烈烈的水泥热潮而动心。 

    2005年,在中国国内水泥业陷入困境的时候,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于2005年11月成立,由拉法基集团和香港瑞安建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 

    在2005年的逆境中,拉法基与瑞安建业共同组建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开始进军相对落后的西南市场。 

    2006年,拉法基并购了四川双马,并且正好赶上了2008年后的四川灾后重建。但2008年灾后重建得东风带来了短暂繁荣昌盛后,很快将四川乃至西南市场被拉下马,水泥陷入产能过剩,从此一蹶不振,长期在价格低洼中深陷,拉法基自然也陷入其中。 


2010年3月,拉法基首次出售中国水泥业务。虽有又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未来将把业务重心放在中国西南地区。  

    今年7月1日,拉法基借四川双马发行股票募资28亿元用以收购旗下的都江堰拉法基25%的股权、贵州顶效75%的股权、贵州新蒲75%的股权和遵义三岔100%的股权。而这三家业绩良莠不齐的公司,原本就属于拉法基瑞安名下。 

    云南省建材行业管理协会表示,拉法基在云南的发展,跟当初的招商引资目标大相径庭。其在云南的发展缓慢,目前水泥生产线也大多为日产2000吨。云南省在疑虑拉法基云南水泥业务的诸多不确定时,也爆发出这样一种担心,那就是拉法基会不会抛弃在滇水泥业务,彻底退出云南水泥市场。 

    从拉法基在全球的业绩来看,2010年拉法基以1.41亿吨的全球水泥销售量和161.69亿欧元的销售收入占据行业领头羊的位置,但是去年全球销量最大的水泥企业却是中国建材,销量达到了1.52亿吨,同比增长34%。在销量被超过的同时,拉法基去年全球水泥产能为2.01亿吨,被瑞士豪西姆的2.12亿吨和中国建材的2.05亿吨超过。 

    拉法基2010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0年全球水泥销量累计下降4%,受能源成本和其他成本上涨的影响,全年营业收入累计下降5%。拉法基目前在西南已经牢牢扎根,但今后究竟如何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从以上外资企业、机构在中国水泥市场上的退出或者战略收缩,我们是不是该察觉到中国水泥行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呢?为什么短短十来年,中国水泥市场就从起初吸引外资的“盛宴”、“蛋糕”变成如今的鸡肋了呢?外资撤离到底对水泥行业影响如何呢?本报将持续关注这些问题。 



通知公告
行业动态
材价信息
行业新闻